苑赫恬同学积极参与科研实践活动,2017年在邹志华课题组进行了题为“ATM抑制剂与CHK1抑制剂的协同抗癌研究”的项目,该项目通过协同使用DDR通路两个重要靶点ATM和ATR下游CHK1的抑制剂,成功导致癌细胞复制压力升高、引导细胞凋亡的抗癌现象,解决了由于抑制一种通路而导致另一条通路活性增高导致的单药耐药性问题,同时协同使用两种药物降低用药浓度,降低细胞毒性。在该项目的研究中,她初步掌握了细胞生物学实验操作技术,如细胞传代、细胞培养、MTT、流式细胞术等,同时学习了细胞生物学相关知识,了解了完成一个小项目所需要的从立题、实验再到最后成果展示的过程。在大创项目的终期答辩时,她作为小组的代表参与了答辩,最后该项目被评为国家级大创项目结题。
2018年一年里,她参与了iGEM(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这一比赛是合成生物学领域较为热门的比赛,每年吸引着全世界各地几千名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学生参加。在备战比赛的初期,她积极参与头脑风暴的部分,主要关注肿瘤免疫疗法的项目设计,例如MCP-1检测、工程化T细胞受体等,每一次的设计都力求完整,从项目的意义出发、到实验的可行性;最终iGEM团队选择的课题为‘the collection of RNA-based thermosensors with different sensing temperatures’,根据mRNA在不同温度下结构的变化,SD序列的暴露程度不同,进而根据温度不同来控制基因的表达量;基于不同的原理,团队设计了100余个可感应不同温度的热激活、热抑制、冷激活、冷抑制的RNA温度敏感元件,在大肠杆菌中转化已设计含有不同的SD序列的质粒,并以sfGFP荧光蛋白进行基因表达量的表征,最后获得了我们的具有不同特性的RNA温度敏感元件文库,在翻译水平上实现了温度敏感的基因表达调控。在这个项目中,她主要负责的实验是标准化part库的构建,大量的实验工作让她更好掌握了分子克隆实验技术,作为当今生物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手段,掌握分子克隆一系列实验操作相信会成为在实验室工作的有力工具。此外,我还主要负责了团队的Human Practices和Education活动,我相信科普宣传也同样和科学研究本身需要大力支持。而在美国波士顿的Giant Jamboree上,她代表团队在最终的presentation上做英文发言,向评委们介绍了项目主线。她们的项目最终获得了一枚金牌和最佳元件集合奖,她相信这样的好成绩与每一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对她个人来讲,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和队友反反复复修改presentation讲稿和练习、努力克服焦虑和急躁,这些都是她在这一年的时光里收获的,也让她磨砺了坚强的意志,在面对困难和委屈时努力坚持下去,保持乐观,把一件事情做好,而我觉得这些意志品质比我所学到的实验技能更加重要;同时,在整个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在每一次阅读文献时感受获取知识的乐趣,在与国内外高校同学交流的时候收获他们的经历与思想,更是让我了解科学研究是值得享受的一件事,并想要在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
2019年,经过重重面试,苑赫恬同学成功申请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加拿大非政府组织合办的MITACS暑期科研实习项目,公费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免疫学部Tania Watts课题组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科研实习。在三个月的期间里,她学习了有关小鼠实验、免疫荧光成像技术等免疫学所必须的实验技术,她积极与学院内部的教授及研究生同学交流学习,最终完成了题为‘TNFR family members in infection and cancer’的科研课题,探究了在感染发生以后T细胞活化的新机制。除了实验室的工作外,她还求知若渴,主动接受了本科生的分子生物学等课程以及收听不同教授的报告和讲座等,充实了自己的学科知识。在多伦多期间,她还与学校内和一同参加项目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